浦东有座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 揭秘垃圾的秘密

 新闻资讯     |      2018-11-19 12:42:58    |    上海废品回收网

垃圾·重生

一座馆

浦东新区南滨公路2088弄288号,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每天,在这个全上海垃圾最多的地方,展示馆重复讲述着垃圾的故事,从源头讲到重生。

一个人

“弃教创业”的黄谦智,带着团队,孜孜以求让垃圾变性感。他们寻求着各种延长垃圾使用寿命的方式和途径,赋予垃圾另一种模式的“重生”。

伫立在浦东新区南滨公路2088弄288号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已经一岁又23天了。

它浑身都是垃圾,却指向“重生”。截至11月16日下午,已有28021位上海市民接收过它散发出的“垃圾”信息。

在这个距离人民广场55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0公里、虹桥机场70公里的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的一角,它日复一日地诉说着关于垃圾的那些触目惊心、鲜为人知又大气磅礴的故事。

从1953年620万的常住人口数到2016年2400多万的常住人口数,上海这座超级城市中,遍布城市、如毛细血管一般的垃圾处理网络与我们共生共存。

老港是全国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相当于整个澳门的大小。它吞咽着约70%的“上海垃圾”。这座城市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超负荷运行的老港勉强能够与垃圾的增速步调一致。上海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新兴科技,而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正是上海垃圾的处理之道。

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清晨,上海结束了整晚的睡眠,开启新一天的忙碌时,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如约而至,丁建勤驾驶着自己600吨的垃圾船,缓慢地驶向老港。

这些搭载重型船只的垃圾经过一天的航程,最终在老港基地“下船”。不知哪艘船上的废旧塑料瓶,被工作人员收集来制作成展览馆门厅的吊灯,一些金属板则被再造成了绿色山水概念的雕塑,装点了门厅前台的墙板,昭示着这座展馆的使命与价值。

2000多万人口,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制造垃圾,可我们对垃圾的了解有多少?来看看这些统计数据吧。一个成人每天垃圾生产量为1.2千克,2015年的上海人民,生产了789.3吨垃圾。日产生活垃圾约2万吨,其中20%的垃圾焚烧处理,其余则被填埋或综合处理。生活垃圾日均处置量17000吨。如果用载重2.5吨的垃圾车运载,首尾相连,垃圾车队可从人民广场绵延至浦东机场。2017年,上海的年产垃圾数字已约900万吨。

按照已有数据推算,上海的生活垃圾,12天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0天能堆满一座上海万人体育场,23天能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市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按照0.4t/m3的容重堆积,可形成一座占地54公顷、高100米的堆体,这跟西佘山的体量差不多。

垃圾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因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和不良观感而被“嫌弃”。这些兼具污染性、资源性的物质,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置,50年后,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制造的垃圾之上。

巨大的现实浓缩成了展馆的血肉。“垃圾分为工业固体垃圾、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又分为一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绿化垃圾和粪便……”在“重新认识垃圾”的板块,展馆的墙上事无巨细地罗列出垃圾的分类与图示。同样的内容,讲解员张鑫已对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重复了两百多次。

每天,在这个全上海垃圾最多的地方,展示馆在复读机般重复以垃圾为主角的叙事,窗外13个远远近近的发电风车转动、静默,不远处的老港处理中心垃圾遍地,机械化地吞咽一万多吨垃圾,节奏恒常。

对于整个城市而言,从源头寻求解决之道必须贯彻垃圾分类,而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再生”之旅

“玻璃罐、玻璃瓶需要100-200万年才能降解,数百年前在岩浆中形成的玻璃时至今日仍然存在;PET制品需要500年;雪碧、加多宝等铝制饮料罐则需要200年。”

展馆的垃圾降解沙盘处,一个个装有粉碎垃圾的圆柱桶上,标注着桶内垃圾对应的自然降解所需时长。展馆的第二部分被设计为“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回答“垃圾去哪儿了”的问题。墙面资料显示,2010年2月,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建成运行,是上海市新建的大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设计日转运生活垃圾7000吨。

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从小区的垃圾分类箱开始,经由垃圾运输车运至码头后,通过设在转运码头的垃圾中转站压缩装箱、装船,由集装箱运输船运至老港生活固废转运码头,再由自卸式集装箱运输车运至终端处置设施进行最终处置。

变化,由此接踵而至。上海保洁员的工作内容早已更新换代——从简单的打扫演变为垃圾分类分拣员。分门别类的垃圾运输车船也养活了一批“垃圾专车司机”。黄浦江边的徐浦垃圾中转站,集中了徐汇、黄浦、长宁等几个中心城区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垃圾从散装到密闭运输,以前“船只所到之处旋即臭气熏天”的状况早已随岁月的江波远去。

“船开出去了,家里无论有什么事情,都放到一边去了,管不了了。”由于垃圾运载船体积巨大,沪环运货6002号船船长丁建勤不得不指挥这个庞然大物缓慢行驶。黄浦江上,几百名像丁船长这样的人,日复一日地驾驶着垃圾船,缓慢而又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市井繁华的中心区与城市最东侧处老港之间,为城市垃圾处置保驾护航。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原则,提醒着我们可以通过开电子发票、双面打印办公以减少纸张的使用;购物时自带可重复使用的布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在日本如果不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将面临巨额罚款;德国每个家庭每年会受到一份标明不同垃圾管理方式和收垃圾时间的日历,这些被视为“他山之石”。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的处理过程被一一列出。

看着展馆内垃圾抓手的一举一动,完全可以身临其境地想象,在老港垃圾处置基地,那个一次性可以抓取几吨的抓手如何将干垃圾精准地捕捉,再用恰到好处的抓力保持垃圾的平行位移,丢进垃圾焚化炉。大型的垃圾焚化炉,每天可燃烧3000吨左右垃圾,它的热度再用来发电,废气经触媒转化器净化,最终实现干垃圾的零填埋全焚烧。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焚烧、生化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在处置设施布局上,已形成了收集段主推生活垃圾分类、运输段主推集装化转运、处理段“一主多点”的生活垃圾处理格局。以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为主,推进郊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三大区域已“组团作战”。

除了贯彻国家最严格的环保法,上海还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欧盟2000标准。这使老港垃圾处理过程每小时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低于一支烟的排放量。展馆设置的显示牌上,实时跳动的红色数字,显示着老港的实际污染气体排放量,远低于欧盟2000标准。

从被潮水冲走到再生产品

展馆的墙壁上,有序地粘贴着上海垃圾处理的历史足迹,搭配不同时期的黑白、彩色照片,跨越百年的“垃圾命运简史”变得具象、立体起来。将垃圾清除后堆放在空地、河边或填埋沟、浜、洼地,是最早期、最常见、最容易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的收集运输工具也经历了一波演变。1960年前是人力和畜力,1970年成了敞开式机械化运输、固定式水泥垃圾箱等。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和栏板自卸货车,装载机也派上用场。80年代,密闭式机械化运输、移动的垃圾桶和集装箱,专用侧装自装卸式垃圾车粉墨登场。90年代,压缩减容化运输、压缩式垃圾车,袋装化和桶装化,垃圾压缩收集站不断涌现。21世纪,集装化转运、分类收集运输开始流行。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它(垃圾)的污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资源性。”上海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益这样阐释工作的主旨。

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展馆的尾声,正是利用42%可回收垃圾制作的再生产品——再生纸笔记本、再生文具盒、再生纸铅笔;可以铺设人行横道的水雾仿石板、水雾保健板、水雾面板等等。

“目前这些再生产品成本还比较高,但相对短缺的原材料用完了,就不得不用这些了。”张鑫解释道。展厅出口的地面上是用废纸制作的“外滩”,干净、洁白,预示着“一切可再生”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