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如东县丰里镇光荣村村民钱桂英阿姨收拾好早餐碗碟,仔细检查了两个垃圾袋,确认无误后,抬出房门,按“干垃圾”和“湿垃圾”分类,扔进了院子前的双子垃圾桶。“垃圾分类”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很多城市还在探索中。例如,如东县丰利镇率先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试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效果怎么样?记者展开了调查。
分类水桶入户,垃圾在家收集
“过去,不管什么垃圾,房子前后都扔一个袋子。现在,垃圾怎么分怎么倒,每天都要教老人,提高很多。”
刚刚扔完垃圾的钱桂英,在记者前来采访时得瑟了。她用洗洁精反复洗手,转身指着医院门口的两个垃圾桶给记者“科普”:剩饭等蓝色生活垃圾,即湿垃圾;灰色塑料瓶、纸箱等干垃圾。“一套,全村完成。这个小小的分类垃圾桶不仅改变了村民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也改变了村庄的面貌。”
“过去,垃圾主要由垃圾池收集和运输。平均每五六户人家就有一个开放式垃圾池。”广荣村党支部书记谢福建告诉记者,所谓的垃圾池是由三块水泥板拼接而成的水池,要么建在路肩上,要么建在走廊运河上,要么建在桥的尽头和绿化带里。垃圾池容量大,生活垃圾、死禽、建筑垃圾全部扔进去。因为是敞开式,雨后污水溢出,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周围几十米夏天臭气熏天,垃圾池就成了污染源。“更糟糕的是,有些村民懒得去垃圾池,把垃圾扔在屋前,弄得到处乱七八糟。”
“新农村一定要漂亮,这个污点一定要擦掉。”丰利镇党委书记秦刚介绍,2018年,丰利镇组织了镇有关部门、村党组织、村民代表等。召开“诸葛亮会议”,最终决定拆除垃圾池,分配垃圾箱到户,让清洁工在家收集垃圾,并在光荣、玉环、环农、张家源四个村进行试点。
试点村迅速建成一个40平米的可分拣垃圾转运室,有农业生产垃圾堆放场和临时建筑垃圾堆放场,每个农民分配一个生活垃圾收集桶。